社会学系重建20周年纪念活动

2008-12-15 15:04:42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举办的“巨变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影响”学术研讨会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恢复重建20周年纪念活动,于20081213-14日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隆重举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著名社会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中国学会会长李培林等参加了会议开幕式。来海内外40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14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近80位与会代表在大会和专题研讨会上宣讲论文。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刘欣主持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研讨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度研讨、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所提出的理论问题。李培林、宋林飞、倪志伟、刘欣、李沛良等在大会上就“国际金融危机与当前社会形势”、“风险社会的来临与应对”、“市场转型与收入差距”、“中国的市场转型与分层机制变化”、“香港中文大学在中国社会学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作了主题报告。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彭希哲主持了主题报告大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卢汉龙、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对主题报告进行了评议。

大会设立了四个专题论坛,分别探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变迁”“中国转型期的组织与制度变迁”、“中国的民生问题与社会政策”以及“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社会”等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就民众普遍关心的风险社会、流动人口、抗争维权、分配公平以及贫困的消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会者认为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社会组织和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结构和阶层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改革极大改变了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职业获得模式、家庭结构以及生育行为有了新的特征。改革以来,民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政治参与和集体行动有了新的特点,给基层治理提出新的挑战。与会者认为中国的改革是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的过程,虽然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但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才能继续保持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些研讨,不但从理论加深了对中国现实的认识,对以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经验为依据发展、创新社会学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如何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咨询意义。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始建于1925年,期间因院系调整停办,1988年恢复重建。2004年与人口合并组建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在过去的20年间,社会学系从最初的6名教师,27个本科生,发展到今天的18名教师,在读本科生148人,硕士研究生61人,博士研究生25人,1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该系致力于开展以理论创新为导向的经验研究;在中外社会思想史、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研究、经济社会学、文化与宗教社会学、上海研究等领域里,形成了特色,取得了在海内外学界有影响的成果。在教学上,社会学系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学专业高级人才为目标,已经培养出547名本科生和134名研究生。香港中文大学和复旦大学多年来在科研和学科建设诸方面有着悠久的合作关系,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举办本次学术盛会,进一步深化了香港谁学界与内地同仁之间的学术联系,对如何增进香港和内地的紧密合作,共同发展学术事业,促进香港和内地社会经济事业的共同繁荣,都具有重意义。此次盛会,是向改革开放30周年的献礼,也是对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恢复重建二十周年的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