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社会资本与基层社会治理”分论坛综述
2015-07-23 21:16:40
中国社会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社会资本与基层社会治理”分论坛综述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2015.7.19
中国社会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之“社会资本与基层社会治理”分论坛由政治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办。论坛负责人为刘欣教授、胡荣教授,论坛秘书俞志元、刘宇婧。本论坛共收到论文及摘要40余篇,涉及的主题包括社会资本、社会整合、国家建设、社会治理、制度信任、基层社会抗争、媒体与政治生活等。论坛时间为7月11日下午至7月12日上午,分别围绕:“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社会资本与社会保障”、“社会资本与国家治理”、“社会资本、生活机遇与社会整合”四个专题进行了研讨,共24位学者宣讲了论文,每个主题设主持人、评论人各一位,除此之外还有30余位与会者参与到提问和讨论环节中。
第一单元的研讨以“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为议题。刘欣教授分析了具有深度信任特征的宗族网络在乡村“一事一议”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村干部代表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而宗族网络代表了自下而上的社会组织力量,二者在村庄治理民主化中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他对全国范围获取的村庄样本资料的分析发现,专职村干部占人口的百分比、宗族网络强度,对村庄“一事一议”制度的建立具有相反的效应。他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在当前中国乡村民主制度尚未健全、村民权益易于遭受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侵蚀的情形下,宗族网络因具有深度信任的特征,而对村庄“一事一议”民主制度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刘玉照教授通过对上海和宁波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造案例的分析,讨论了“村改居”中不同地区的不同实践模式,并从财产形态与形成路径、国家权力与村庄治理结构、文化结构等方面探索了差异形成的原因。周晨虹教授从社区社会资本的类型角度看待城中村居民的融入问题,认为应增加“城乡连接性”社会资本来推进融入。徐李萍对当代“代议制民主”、“直接民主”形式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国村落的结构特征使之有可能实现直接民主。夏彧探讨了乡村宗族网络对子女数量与教育获得的调节作用,并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的数据对资源稀释假设进行了检验。
第二单元的研讨主要围绕“社会资本与社会保障”主题。在研究汶川地震影响方面有两篇文章:其一是赵延东研究员根据对灾区居民的三年大规模抽样调查结果、分析了灾区居民的社会信任结构、变迁及影响因素,得出结论:信任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信任水平是不断变化,灾害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提升了人们对陌生人的信任;另一篇是杨文婷关于都江堰农村地区村民的灾后适应性的分析,发现年龄、教育、婚姻、住房重建性质、社会资本等因素具有重要影响。另有三篇文章探讨了社区养老、社会工作领域的相关议题:蓝艺辉、苗青关注了社会工作者工作满意度问题,冷飞翔结合社区养老服务队实例指出了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以解决社区互助养老问题的基本逻辑,陈琳则从上海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形成与发展切入,探究了以第三方评估为特色的新型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如何帮助政府拓展治理渠道。
社会资本与国家治理也是本次分论坛一个重要的议题。在这个单元中,首先是桂勇教授的研究团队带来了关于网络极端情绪人群的类型及其政治与社会意涵的实证分析,并探讨了不同群体的客观背景、政治态度和网络表达行动。在网络社会心态的问题上另有童周炳关于网络社会思潮类型及演进的发言,分别对所划分的五类社会思潮进行了归纳与展望。接下来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抗争现实:邓燕华教授围绕“关系控制(relational repression)”这一核心概念对当下中国现实中“亲情拆迁”现象进行了讨论,构建了一个关于地方政府、单位组织、关系控制的实施者与抗争者等几方互动与互动条件的理论框架;何欢在对信访抗争过程分析中,基于国家对政治机会的调节,将地方政府在信访抗争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消解机制进行了类型化,尝试比较了地方政府回应策略的效果及差异原因;施润华以“制度与生活”视角、参与式观察方法分析了几个较具代表性的涉军信访案例,探讨了信访互动过程“主体”、“环境”、“权力生产”等不同方面。朱妍从古典管理理论和经济社会学既有研究对于社会关系实质和作用条件缺乏讨论的问题出发,根据两次长三角入厂问卷调查,发现社会关系的作用兼具规范性和工具性特征,且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构成一项重要的替代性机会结构。
除上述几个议题外,一些学者还对社会资本、生活机遇与社会整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李煜研究员从国际移民理论出发,结合对上海城区的调查资料验证了“土客”关系中的文化排斥效应,认为纯粹的利益解释无法很好解释本地人排外的群体差异,因而土客关系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心理议题。魏万青和徐佳丽两篇文章都涉及到当下的住房问题,前者讨论了城市住房市场化的逻辑,后者将住房类型与社会资本视作社区治理绩效的解释因素。另外,张云武呈现了他关于城市社会资本的不同类别对于幸福感不同维度影响的研究,许涛的发言基于东亚社会民主调查,分析了制度论、文化论对于民众的机构信任、制度信任两方面的解释力,最后,张凤池作了关于社区治理中党员角色构建的报告,展示了党员对自身角色的认同与社会对党员角色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论坛围绕“社会资本与基层社会治理”主题所做的研讨、所提出的观点和研究结论拓新了一些研究领域的议题,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在研讨中,主持人、评论人的点评,以及与会者自由讨论时的发言和提问,都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十分有益。在论坛总结时,刘欣教授据一些与会者的建议表示,对下一届论坛的征文和研讨,将进一步重点聚焦于几个议题上,以使研讨更加深入,而对在论坛上发言论文的遴选,也将由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在年会优秀论文评奖中,中山大学何欢的论文《政治机会弹性化与信访消解机制效果差异化——基于信访抗争过程的类型化分析》被评为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本次论坛讨论热烈,点评精彩。与会者纷纷表示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以文会友的交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