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明纳(53):毕业论文预答辩
2012-04-13 23:46:49
2012年4月13日晚,作为毕业论文预答辩的第53次社会学习明纳(Seminar)在文科楼919室召开,刘欣、于海、徐珂、黄荣贵等老师及数十位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硕士生徐拓倩、钟瑜婷、胡玉松、邹丹丹和关丹五位同学报告了他们的硕士毕业论文。徐拓倩通过个案比较的方法探讨了工人抗争事件中不同冲突模式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发现,正是国企工人和农民工之间不同的动员方式主导了冲突模式的形成。同时,该研究也指出,不同的动员方式是由不同工人群体所处的具体制度环境所建构的。钟瑜婷以全国综合调查(CGSS2006)及上海家庭项目(SHFS2010)数据资料为依据,运用Ologit模型检验了阶层理论对中国家庭子女养育观的解释。研究发现,跟西方国家一样,阶层理论对我国家庭子女养育观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我国新中产成员与工人的养育观存在显著差异,而中国旧中产成员跟工人的养育观没有显著差异。胡玉松以上海小区“抗非”动员为例,研究强国家何以可能的制度根源。研究发现,强国家-弱社会格局,基于结构与心理的二阶机制而形成。体制设置与制度壁垒构成行政主导、居民参与受限的结构性因素,而认知操控又从民众心理层面强化国家主导地位,国家合法性进一步增强,强国弱社格局固化加深。邹丹丹探讨了学区房与教育公平问题,以上海特定地段的重点学区为研究对象,从历时角度以学区房产生前后的教育机会获得和‘就近’下的各类人群对其具有的主观认知这两个维度来阐释学区房事件的教育公平与否之争。通过具体事实论证,研究发现,以往对学区房公平与否的认识存在偏误,且主客观维度在就近、学区房的公平与否的判定上存在一定的相异度。关丹以上海一个轻纺市场中的外来个体户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访谈和观察法,以个体户经营活动为线索,研究了这一群体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状况。研究发现创业用的是乡土关系,维持生意则是发展和经营出来的新的非乡土关系;同时个体户是在不对称和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中经营生意的
研讨会上,各位老师与同学对五位的毕业论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