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链接
“当代中国的制度变迁、社会阶层结构转型与社会建设”课题组第1次学术研讨会简讯
2011-11-05 10:02:06
2011年10月30日,由社会学系主任刘欣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复旦大学“985三期”整体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中国的制度变迁、社会基层结构转型与社会建设”,课题组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卿云宾馆第二会议室举行。该课题组由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系的19位中青年教师和10余位博士研究生组成;在教师中有8位为教授。校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刘承功、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书记严峰应邀出席了会议并讲话。课题组成员共聚一堂,总结交流了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激发了进一步研究的灵感,明确了未来研究的重点、进度计划、各子课题的具体问题和方法,讨论了成果激励机制、团队工作规范等问题。
在会议的开始,杨志刚处长、刘承功主任和严峰书记分别讲话。杨志刚处长对课题组目前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该课题以刘欣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状况研究”的成果和团队工作经验为基础,是同期立项项目中进展较快的一项。在未来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把两个项目的研究力量整合起来,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他会进一步关注该课题在成果激励、团队管理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该课题组能够在大型科研项目管理、科研团队合作以及与国家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衔接方面,为学校文科科研项目管理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刘承功主任肯定了近年来社会学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对如何以该课题为平台,推进学科建设、形成本学科的研究重点和特色、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等寄予厚望。他指出,考虑到该团队雄厚的研究实力,立项本身不是目的,仅仅以发表一些高水平的成果来考核该研究团队,已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该课题组要通过项目凝聚学科力量,形成可持续、有特色、代表复旦学术水平的引领性的学科发展方向。该研究团队应考虑在未来的研究中逐渐形成组织化的高水平研究中心,从而使所开辟的研究领域有无项目形式的支持都能持续下去,成为学科发展的支持和学科水平的标志。他还指出,项目要充分重视把研究与青年教师、研究生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严峰书记代表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向学校对学院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985三期”项目立项和实施将会进一步促进学院的研究力量整合,推进学科建设。他表示,学院对该项目在凝聚师资力量推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给予了厚望,并会对未来的研究给予大力支持。
课题组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六个子课题将分别围绕以下议题开展研究:制度变迁、分层机制变化与阶层结构转型;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利益格局调整与社会公平;中产阶层的社会参与与社会组织发育;社会阶层、社会抗争与社会冲突的制度化治理;不同阶层的社会心态及其疏导;劳工阶层的民生问题与权益保障。
刘欣、黄荣贵、郭秀艳、周怡等几位老师结合学术前沿的动态,分别汇报了自己近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刘欣、朱妍的研究与强调用民主价值观、政治效能感解释中国基层人大选举中人们投票行为的思路不同,他们将阶层政治论的基本逻辑用于解释投票行为。阶层政治论的理性选择解释把阶层利益作为核心阐明变量,而其社会心理解释则强调阶层认同的不可或缺性。运用逻辑斯蒂回归及检验模型间系数差异的自助法对CGSS2006数据的分析结果,支持了他们基于这两种解释的研究假设。公职新中产、市场新中产、小业主与自雇者均比工人更有可能参加投票;而这又由其收入更高、更认同中产阶层来阐明;收入越高越认同中产阶层;收入越高、越认同中产阶层就越有可能参加投票。基于这些研究发现,他们进一步整合理性选择与社会心理解释,提出了阶层政治参与的解释路径,阶层利益不但是联系阶层地位与投票行为的机制,还通过阶层认同阐明阶层地位与投票行为之间的因果关联。他们认为,阶层政治论是分析当前中国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有效理论工具。其成果发表于《社会学研究》上。
黄荣贵、桂勇关于社会资本后果的研究,提出了与中国城市社区中的集体性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具有积极的影响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参与都具有多个维度,两者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基于2006-2007年在上海收集的调查数据,他们使用多层次逻辑斯蒂回归模型考察了集体性社会资本对三种类型的社区参与(抗议型、体制化与公共型参与)的影响。统计结果证实了社会资本与社区参与之间复杂的联系。此外,对多层次模型的方差成份分析发现,社区社会资本可以解释60%或更多的社区间的差异。这说明,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不仅取决于居民的个人特征,还取决于居民所在的社区特征。其成果即将发表于《社会》上。
周怡等人在综述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利益格局调整的若干理论思考。他们认为,(1)制度路径的调整策略在分析利益格局的形成时强调,无论市场还是政府,都是通过制度安排发挥作用,进而影响物质利益分配的。反观制度对社会利益格局形成的影响,制度变革理当是利益格局调整的首要渠道。(2)文化路径的调整策略在分析利益格局“调整”机制时强调,利益群体参与调整时所具有的能动性来自文化。制度预期、文化接触和文化同化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利益群体的觉醒、认同,驱动利益群体通过表达影响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减少三大文化差异是利益格局调整的文化路径。(3)制度-文化关联路径的调整策略则强调,通过对制度-文化的制造者、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分析,可以提炼若干有利于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具体策略及政策。其成果目前在《中国社会科学》审稿中。
郭秀艳、朱磊的研究发现,人类的移情不只对他人身体情况的共鸣,也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借助于fMRI技术,她们的研究揭示了人们更倾向于对穷人的痛苦产生移情,即ACC,aMCC,insula和TPJ激活增强。因此,受痛对象的经济状况影响了人们对他人的移情,并且这一影响似乎是基于对他人的理解。
课题组成员对这些研究的贡献、有待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激发了进一步研究的灵感,提出了新的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问题。
本次研讨会中,与会者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在前期成果及下一步研究安排等问题的讨论中产生了更多的真知灼见,提升了研究的学术价值。在团队工作伦理和研究成果的奖励机制等问题上也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建牛、余晶晶)